与党员、名师对话:精神不倒,薪火相传
2019-07-05 00:00本站原创
从医之人,虽称不上“读万卷书”,但“阅人无数”却是毫不愧言。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孝心感动天地的子女,也可见到自私至心寒的家属;可以看到医患携手,不弃不舍;也可看到猜疑冷漠,徒留遗憾。见惯了生死,听惯了悲喜,加上工作需要我们严谨客观冷静,所以长年累月,自然练得神经粗大,非一般事件难以动我辈之心魄。
初闻张效房教授的名字是在2016年,董万江院长号召全院学习张老的先进事迹。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,近百岁仍然坚持出诊带教著书,让董院长无限敬重,高山仰止。原来张老从事眼科教学、医疗和科研工作至今已60余年,是2005年中美眼科学会“金苹果奖”全国唯一获得者,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和常委、眼科学会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组长及名誉组长、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及名誉副会长、河南省分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、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会长、《J .Ocular Trauma》(美国)杂志编委等,2016年度十大最美医生。
这样一位眼科学术界泰斗,我怎么也想不到会与他有人生交集。
6月中旬,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,期间喜闻可以去拜访张老,而且今年正逢张老100岁寿辰,能有机会去拜访,那真是莫大的荣幸。
我有幸与董万江院长、吴子镜、陈龙两位老师一行去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登门拜访张老。一路上,谈论最多的是张老的淡泊名利、对河南眼科事业的贡献和公益事业的热心。张老在80高龄之际,仍然想到西藏去援助医疗事业。
董万江老师,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,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,只要在医院,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九、十点钟甚至十一点左右,看完他所有手术病人,签完所有手术病历才回家。对于病人从来不推诿,哪怕因为开会不能及时接听电话,事后也总会抽空一一回复。
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他们?
这次学术会议期间,闲暇之时终于问出了我心中的多年疑问:“董老师你为什么精神这么好?每天跟打了‘鸡血’一样?我感觉我们怎么也做不到。”董老师淡定的回答我:“我不只是我,我不只是一名医生,我是一个党员,我是万江这个团队的领头人,有太多的事要做,所以就不觉得累。”是呀,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做,有病人的等待,有学生的带教,有质量要保证,有学术要主张,有医院要发展,有公益要担当……不 是心态平和,坚定内心,又怎能面多各种纷扰?
与大师对话,可以净化心灵,明白初心,传承精神!